東北振興,爬坡過坎、迎難而上
發布時間:
2023-07-07
改善營商環境,這里“動真格”
在吉林省鼎恒建材有限公司廠房內,一塊塊裝配式保溫裝飾一體板正在流水線上生產。公司位于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負責人馬德泉說,這是一款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新型建筑物墻體材料,已經在東三省、內蒙古等地打開了銷路。瞄準了裝配式住宅這一建筑業的發展方向,2020年下半年開始,鼎恒建材公司上馬了保溫裝配式一體板項目,目前看,前景可期。
今年是馬德泉辦廠的第8年。創業之初,他和妻子在長春市寬城區租了間廠房開始生產鋁單板,那時候的訂單都沒有走出過長春市。2016年,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招商,園區的定位和他們公司的發展思路十分吻合,于是,馬德泉選擇了落戶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落戶不久,企業卻差點兒因為資金短缺而“夭折”。“開發區出面對接了農安北銀村鎮銀行進行三戶聯保,我們取得了500萬無抵押信用貸款,解決了建設期間的燃眉之急。”馬德泉說。
預計2021年底鼎恒建材公司的產值能突破1.3億元。從當初不到20人的小公司,到如今業務走出國門,少不了一次次關鍵時刻政府的協調幫助。2019年,鼎恒建材接到了來自卡塔爾的訂單,但當時他們還沒有進出口業務,眼看著價值300萬的大訂單就要變成“到嘴邊的鴨子飛走了”。馬德泉回憶,“因為我們企業當時沒有出口業務這一項,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幫助下,當天就把手續審批下來了,既解決了客戶的燃眉之急,也幫助我們能夠把這個產品及時出口到卡塔爾。”
從上門輔導,到幫助對接長春市工業大學等高校,形成校企產業融合,為公司輸入人才研發新產品——企業在政策幫扶下走上了創新發展的道路,成了吉林省“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馬德泉說:“我們企業屬于生產制造型的傳統行業,科技人才比較短缺。在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的指導下,我們對接了長春工業大學相關的專家,讓他們對我們企業現有的設備進行技術革新。在我們員工和長春市工業大學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企業已經申請了10多項專利。”
營商環境過了關,投資就能跨過山海關
營商環境之弊曾是東北振興之痛,“營商環境過了關,投資才能跨過山海關。”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關鋒介紹,資金扶持、項目審批、產學研對接……這些都是長春農安經濟開發區的服務項目。“今年上半年我們為50多家小微企業解決了600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在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們成立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支持校企合作項目,推廣科研成果轉化,使企業的產品銷售更加廣闊。”
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天;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到81個工作日以內;已有340項熱點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吉林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局長宋剛告訴記者,“數字政府”的建設為全面改善營商環境提供了支撐。宋剛介紹,吉林省建立了統一的審批平臺,每一個審批環節都可以在平臺上展現。“以前企業來東北都覺得不受保護,擔心有風險。如今,我們有了監管平臺,肆意亂為的動作少了。以前的觀點都是,在東北辦事要靠人情,潛規則大于明規則。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如今企業辦事,你不用去找人,依法行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優化營商環境是“牛鼻子”。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院長邴正表示,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要解決人才問題、創新問題,并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民營企業的發展,要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比如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差,我們就要努力解決這個瓶頸。發展新型工業化需要創新,從政府角度來看,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政府要幫助企業分擔一些風險。”
從“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打造汽車產業集群”
民營企業持續壯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也邁上新臺階。在中國一汽總部園區,不同技術方案的L4級自動駕駛車輛正在進行道路測試。中國一汽智能網聯開發院智能駕駛高級主任劉秋錚介紹,科研人員經過1年多攻關,自動駕駛系統關鍵部件成本大幅下降。“之前用的組合慣導系統是儀器級別的,價格在20萬元左右。現在通過與國內的自主企業聯合開發,結合一汽自己的軟件創新,實現了普通組合慣導在自動駕駛車上的完美應用,價格降到了1萬元左右。這樣更利于自動駕駛系統的民用化推廣。”
吉林是中國汽車產業大省,圍繞長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產業集群,正是發展的方向。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大寧表示,他們正在編制吉林省汽車產業鏈強鏈指南2.0版本,引導企業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產業在全省范圍內協調聯動發展。
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讓黑土地煥發生機
第一批解放牌載重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輛內燃機車……這些輝煌的歷史都屬于“老工業基地”東北。但受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掣肘,這里的經濟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東北振興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今年上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經濟增速都在10%左右,形成了穩中加固的發展勢頭,但要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還得繼續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合力,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新格局,讓這片廣袤的黑土地煥發生機。
黑土因土壤肥沃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全面振興,國家糧食“壓艙石”地位要更加鞏固。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農業農村局農機產業管理部部長李雪梅介紹說,秋收工作已近尾聲,眼見著又是好收成。“今年我們沈北新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作業了5萬余畝,收成特別好,預計畝產能夠達到1800斤,畝產能增加收入100元,減少種植成本大約50元。農民加入保護性耕作的意愿和保護黑土地的自覺性也越來越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遲曉德告訴記者,黑龍江省將全面推進減污降碳、亮劍護綠、科技賦能、精準治污四大行動,讓“藍天常有、青山常在、碧水常流”。
東北振興,既要解決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等“老問題”,又要找準新的坐標定位。《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明晰了發展路徑。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院長吳昊解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動力系統,就需要優化東北地區經濟空間布局,把經濟、人口的重心向重點地區擴張,向重點地區集聚,同時對相對收縮的地區進行適當的扶持,發展特色產業,這樣才能讓東北更具有競爭力。東北全面振興,還要加強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對接,和長江經濟帶、大灣區對接,只有面向國內大市場,才能夠真正參與到國內大循環中。同時,必須更好地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參與全球分工。”
下一頁:
相關新聞